這兩天,一組“喜人”的數字十分“打眼”,多家媒體都挺關注:根據國家廣電總局網站的數據,今年前5個月,已經備案公示的國產動畫片合計達到221部、274253分鐘,已經超過2009年全年的產量171816分鐘,是日本去年產量的三倍多。好一份驚人的成績單。要知道,在動漫行業,日本牢牢占據著頭把交椅。單看這些數字,國產動漫可以說已經“超英趕美”,用“一騎絕塵”來形容也不為過。
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內容,這兩年動漫產業集萬千寵愛于一身。不僅動漫產業園如雨后春筍一樣在各地紛紛浮現,有關部門也不吝筆墨大力扶持,甚至不惜以反對大量進口“洋動漫”來為國產動漫保駕護航。而國產動漫也用這份成績單回報了大伙的良苦用心。
可是,振奮過后,疑竇漸生。動畫片是多了,可好像沒有哪一部能讓人一眼就記住、一炮而紅,F在是暑假,動畫片的需求正旺?烧也坏胶米髌罚娨暸_也發愁,只好每天放《喜羊羊與灰太狼》,沒辦法,“就它收視率高”。專家也說,27萬分鐘,精品恐怕連1%都不到,國產動漫正在玩一場危險的“數字游戲”。
說是“數字游戲”也許言過其實,但數字在評價體系中的分量過重,恐怕是不爭的事實。原因出在哪兒?
數字能出效益。很多地方政府的扶持政策以“分鐘數論英雄”,動畫片只要能在電視臺播出,就能拿到獎勵,播出的分鐘數越多、電視臺級別越高,到手的獎金就越多。買單方不是市場而是政府,充裕的播出補貼制度讓這些作品即使無人喝彩,也可以保本不賠。更荒唐的是,竟然還有不少企業靠生產“垃圾動漫”來“啃補貼”,生活得還不錯。
數字還能出政績。文化創意產業被看做是經濟結構調整的助推力。所以文化產業發展的好壞,就成為考核當地政府的重要指標,見效最快的動漫產業自然成為受青睞的對象。用什么來考核?觀眾口碑太難計量,收視率又不靠譜,動畫片的產量自然就成為考核的主要標準、甚至惟一標準了。領導很重視,上級很賞識,企業很滋潤,大家都開心。
其實,數字是一個不錯的標準,至少清晰、可量化。但過度“迷戀”到“數字化”就不可取了。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凡事到了迷信的程度,大約都會吃到苦頭。
這樣的例子不是沒有,學術論文造假就是一宗。因為考評標準“惟數量論”,為求多發表論文,大家競相粗制濫造,甚至造假。統計顯示,2008年度中國SCI論文數首次突破10萬篇,占世界份額的9.8%,位列世界第二位,僅次于美國?善骄科灰么螖祪H為5.2次,只有世界平均值的一半?磥,論文真不能“惟數量論”。動漫又何嘗不是?
質量,是所有產品都無法回避的問題。量大,不代表質就一定高。只重“量”而忽視“質”的做法,永遠也生產不出精品。量和質,就像一個人的底子和面子,底子厚才健康,面子靚才出彩,“瘸”了哪條腿都會走彎路。
看看國外的例子。獲得奧斯卡動畫獎的《機器人瓦里》片長不過98分鐘,制作期卻長達13年。為了拍好《功夫熊貓》,制片方甚至要求動畫師去學習武術,讓他們親身體驗各種功夫招式。
所以它們成功了,道理其實很簡單:練好“內功”,不要急功近利。否則,如果一味求快、求驚人的數據,放棄腳踏實地,哪怕有再多的“排外”限令,哪怕生產出再多的動畫片,也擺脫不了“打洋工”的身份尷尬。到那時,掛在國產動漫頭上的“數字光環”就會像一個虛幻的泡沫,一捅就破,徒留一地狼籍。(人民網 楊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