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國自主汽車技術與產品成果展”于7月15日再北京國家會議中心正式開幕。本次展會以“打造中國自主汽車的專屬展示平臺,推動中國自主汽車與技術的不斷創新與發展”為目標。以下是東風汽車公司副總經理李紹燭的現場發言。
李紹燭:汽車自主發展與挑戰我覺得非常好,前面談了行業專家演講,很受啟發,我也在東風公司里面二十多年從業經歷,搞自主品牌搞了三年,結合我的工作實踐,我想談三個結論性的觀點,提一個實質性的問題。
第一個結論性的觀點,現在中國的汽車工業是個什么狀況?我認為現在是一個大的汽車市場和一個大的汽車制造廠,每年產銷1300萬輛,今年可能1600、1700、1800這么樣的狀態,我們已經是汽車消費和制造大國,但是還不是一個汽車強國。
成因是什么呢?我們打開來看,改革開放、招商引資、合作合作、產品國產化,零部件發展,但是這個是基于在過去我們曾經是計劃經濟沒有改革開放之前的發展,我的理解改革就是市場,開放市場。中國有兩大優勢,一個是很大的市場,第二個是非常便宜的資源。包括人力資源,自然資源,生態資源和環境資源。在國際上要有什么優勢呢?先進的技術,充裕的資本。所以我把市場、資源、技術和資本這四個稱為產業發展四要素,任何一個產業只要這四要素齊備都可以得到發展。當然目前我國發展的基本方位是外來技術,中國資源,中國制造。我們現在面臨最主要問題,就是自主知識能力不足,大家說了自主品牌自有知識產權,自主品牌可以做一個品牌說是自主的,自有知識產權,請人家幫你做了,數據找給你,說想用誰的數據,你說這是你的知識產權。實際上最核心是自有的知識能力,這是我們走自主汽車發展重要的核心內涵在這個地方。
結合改革開放、招商引資,合資合作,國產化過程中,我覺得要提一句話,技術自主化,這是我們發展一個最重要的關鍵點,這是我第一個基本的結論。
第二個結論,未來我們自主品牌汽車發展的方向是什么?現在全世界都是新能源汽車,我們媒體大家來采訪我,老問我的都是新能源汽車,好像離了新能源汽車就沒有什么事可做了,實際上遠不是如此。實際上應該四個基礎環節上加快速度,減少差距:
第一個依然是傳統汽車技術。怎么在技術自主化這個概念上,把傳統車在節能減排,安全,輕量化方面,資源節約方面做得更好一點,這個空間還是有的。至少說在傳統車這個概念上,國際上的汽車,他們的成本是不少的,我們還有這個機會繼續做。
第二個就是電子化。信息化技術,智能化技術,在汽車和人的關系上面繼續發展空間,依然是有巨大潛力的,這個方向上我們中國的自主品牌車很多電子化的匹配還是外來的。我們國家在電子技術發展這幾年和汽車電子技術方面還有很大的差距,F在大家談的三大三小,還有商業模式的變化,特別是取消發動機,全用電,我覺得還有商業模式的創新,可能不低于技術的創新重要性。這里面需要政府在標準政策上面的配制,需要消費者在消費觀模式上,觀念上的變化,當然更需要的是企業在技術和成本上的突破。新能源汽車還面臨這樣一個問題。還有第四個技術就是低成本技術,中國制造生產低成本,我們怎么樣來實現低成本,全壽命周期全價值計算的低成本。四個技術里面的方向,是我們自主發展過程中必然要走,必然要突破的,但是最后集中在車子這個概念上。
第三個結論性的觀點,我認為確實面臨大好機會,這個機會基于三點,第一點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基本面,決定中國的汽車市場還有很長一段時間在量的增長上,對大家來說都是一個利好。
這個時候大家會說集中度低什么的,實際上中國是多元多層的市場體系。第二個關于金融危機帶來的全球性的市場變化,資源的流動,產業的重組,企業的變革,以及技術的進步,對我們中國來說,對我們國家是一個很好的時機,這個機會是我們更加容易獲得技術資源包括人才資源,F在看到國家政策也在出這方面的東西,從環境面上來說也是有利的。第三個從我們政府政策層面上來說,擴內需,調結構,促轉型的發展過程,我覺得政策面機會是非常好的。去年購置稅減半,汽車下鄉,以舊換新,二手車市場開拓等等一些政策對于擴內需確實起到一定效果。去年一系列政策杠桿撬動中國市場,對我們平安渡過金融危機確實起到非常好的效果。所以市場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我覺得政府看得見的手,確實比國外很多政府做得好一些,這個確實值得贊賞的。
當然在經濟發展還有一只上帝之手,就是自然規律,經濟社會發展必然要符合自然規律,三只手來做。調結構過程中看到新能源一系列政策,低碳要求,關于高污染,高耗能的產業等等,這個政策我們也要逼著企業往上走。但是還有一個促轉型的問題,什么時候國家才能實現呢?中國技術,全球資源,中國制造,全球制造,中國消費,整個國家轉型就到位了,自主品牌對于中國汽車還有一定的要求。對于我們搞自主汽車來說,我覺得是非常有利的。
下面有幾點建議,第一點關于對政府,政府怎么樣實現加大知識產權的保護,促進企業技術自主化,怎么來調整一些,我覺得應該把過去招商引資政策,把產品國產化政策轉化到引進人才,轉化到技術自主化這一方面支撐上來,我覺得是很重要的。再一個對企業來說,實際上我們中國的企業還有一個產權制度改革的問題,我的觀點什么時候我們的知識能力轉化成知識產權,知識成果,這個知識產權能夠變成一個企業的股權,我猜想有這么一天,咱們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技術成果才能轉換成商品,轉換成產業化,才能真正通過科學技術進步來推動我們國家經濟社會的向前發展。(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