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由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單位主辦的2010中國海外學子創業周(以下簡稱海創周)在大連世界博覽廣場啟幕。為期三天的海創周充分依托中央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工作小組及國家各主辦部委的高端資源優勢,吸引海外高層次人才,尤其是高層次創業型領軍人才回國創業,以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綜觀本屆海創周,無論是各地區的人才引進,還是海外學子的創業發展,知識產權都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成為此次海創周活動名副其實的重頭戲。
人才引進:知識產權備受青睞
作為國家級留學人員歸國創新創業平臺,本屆海創周認真貫徹全國人才工作會議精神,積極引進海外人才。全國25個省市的政府職能部門、國有大中型企業、高校以及科研機構的眾多高端職位為海外高層次人才歸國創業提供了平臺。遼寧各地在引進人才政策上,對自主知識產權給予了大力扶持。遼寧省《關于遼寧沿海經濟帶人才整體開發戰略的實施意見》(2008年底出臺)中提出,遼寧省將用5年時間引進100名左右在海外取得博士學位且有3年以上工作經歷、擁有發明專利等知識產權、有實施產業化創業意愿的優秀海外學子到沿海經濟帶創辦企業。沈陽市對于高端人才和高層次人才攜帶技術、項目、專利在沈陽市投產或研制開發新產品、推廣應用新成果產生經濟效益的,由受益單位結合相關政策規定,從稅后利潤中按一定的比例提取獎勵,同時支持海內外高層次人才以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在沈陽創辦科技型中小企業,并可給予不超過20萬元的一次性創業資助。阜新市人才引進相關政策則規定,以專利發明、高新技術等智力成果作為無形資產投資入股的,經科技管理部門認定,無形資產作價金額最高可達到企業注冊資金的35%。鐵嶺市對引進的海外人才在企業注冊、專利申請代理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務。大連市委書記夏德仁在海創周期間舉辦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座談會”上承諾,大連市作為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城市,將做好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建立起長期有效的知識產權服務體系。
海歸創業:知識產權如虎添翼
據統計,從首屆海創周至今,已經有2400多名海外學子歸國創業,共創辦企業1600多家,累計獲得專利授權3600多件,其中900多件為發明專利,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在入選2009年大連“海創工程”并獲得資助的8位留學人員中,留英博士蘇磊擬成立大連風光科技公司,研發制造世界領先的新一代光電傳感器系統,公司以技術研發為主,其中核心器件及終端產品依靠自身擁有的專利技術開發制造。留學加拿大的碩士崔云翔的聚自由基生物質能轉化技術獲得中國專利,該技術能將來源廣泛的生物質、含碳原料等轉化為高品位能源。2008年創辦大連齊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并擔任董事長的留日博士郭方準,已經申請了16件中國專利。
海創周上,留學人員申報的近千個項目中,大批項目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涵蓋了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節能環保、先進制造、新材料等領域。(知識產權報 劉伶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