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產權:轉方式的切入點和著力點
——專訪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田力普
兩年前,2008年6月5日,國務院發布了《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提出要在5年內大幅度提高自主知識產權水平。在隨后經歷的國際金融危機中,人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知識產權的價值和作用。甚至開始有這樣的表述:知識產權應該成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切入點和著力點。那么,知識產權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之間,到底有著一種怎樣的關系呢?今天焦點訪談節目專訪了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田力普。
“中國還不能算是專利強國”
目前,全球制造業產業鏈價值分布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形成了人們常說的"U型曲線"。在這條U型曲線的底部加工制造環節,投入的是廉價勞動力和自然資源的損耗,獲得的利潤卻十分微薄。而U型曲線兩端的上游研發環節以及下游營銷服務環節,因附加價值高而獲利豐厚。在這些產生高附加價值的環節,都體現為專利或其他形式的知識產權。尤其是在后金融危機時代,知識產權的作用更是被大大強化,新一輪創新活動勢頭強勁,低碳經濟、綠色技術、環境保護、生物技術、新材料以及航空航天技術等等,都可能成為下一輪世界經濟增長點。
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田力普認為,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過程中,知識產權起到一個著力點和切入點的作用,非常關鍵。目前全球競爭的焦點就是搶占科學技術和知識產權的制高點。誰站在了制高點,誰就掌握了主動權。
據田局長介紹,目前我國的專利數量將近100萬件,可以說數量很大,但是如果按13億人口來平均一下人均占有專利的數量在全球來比也是位置很靠后。從質量上看,在高技術領域以及核心技術領域的專利,和國外的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
中國的發明專利申請量十年間翻了一番
專利分為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三種,其中發明專利因為創新水平較高,所以分量最重,更能體現一個企業、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2009年,我國受理三種專利申請98萬件,其中國內發明專利申請23萬件,占總申請比重為23.5%,而在十年前,這一數字僅為11.6%,十年間國內發明專利占三種專利申請量的比重翻了一番。
5月27日,中國自主研發的時速380公里的新一代高速列車"和諧號"380A首輛車在吉林長春竣工下線。這是繼350公里時速高鐵之后,中國再一次刷新世界鐵路最高運行時速的記錄。中國高鐵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取得了多項專利,僅武廣高鐵就取得946項專利。近年來,我國企業在大飛機、電信、基礎通信程序、計算機技術管理方法、測量儀器和發動機等技術領域的國內創新活動比較活躍。
對于知識產權如何發揮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過程中的切入點和著力點的作用,田局長認為,目前我國有一個明晰的政策就是建設創新型國家,其次我們通過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使得全社會、特別是創新者創新的意識大大增強,投入創新能力也提升。通過這些措施,加上政府的政策的引導,使得自主知識產權以及自主品牌能夠源源不斷產出, 09年專利的數量、質量都在快速攀升,所以我們國家要實現建設創新型國家這個目標,雖然很艱巨,但是我們應該有信心。
從專利角度看 中國走低碳經濟之路還面臨嚴峻挑戰
低碳經濟是近些年來人們耳熟能詳的熱詞之一。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節能減排,就要走低碳經濟之路。作為具有廣泛社會性的前沿經濟理念,低碳經濟被認為是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和制高點,并正在為能源消費方式、經濟發展方式和人類生活方式帶來深刻變革。然而對于中國來說,要想走上低碳經濟之路遠非一帆風順,不同于一些人簡單理解的只是關停幾家耗能企業、拆除幾個污染礦山。
據統計,2004年,我國低碳技術專利申請數量不到1000件,2006年超過3000件,2008年超過6000件,呈現快速上漲的趨勢,這充分顯示近年來我國在低碳技術領域蓬勃發展的態勢,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四點不足。一是總體上看,我國低碳技術專利總量仍然較少。二是申請單位多為高校和科研單位,企業申請少,特別是研發能力突出、專利申請量大的企業少。三是向國外專利申請少。四是涉及核心技術的專利少這一趨勢仍未改觀。
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田力普說:“在這個問題上,中國面臨嚴峻的挑戰,應該下更大的力量,做更大地投入,在這方面加強自主創新,形成和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盡快地迎頭趕上,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我們國家的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實現環境友好型的這種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從產業曲線的U字型底部向兩端延伸,需要爬坡,更需要抓手。而這個抓手就是專利,就是知識產權。同時,國外來華申請的大多數為發明專利,有明顯的戰略布局意圖。但熟練運用專利制度是獲得競爭優勢的重要手段,在同樣的市場競爭中,中國企業只有不斷提高專利綜合能力,提高專利意識,增強創新能力,才能讓專利制度為我所用。我們要提醒我國的企業和科研院所,要主動并善于利用專利數據庫這個巨大的技術寶庫開展專利分析,避免做無用功,走彎路。(中國網絡電視臺)
節目視頻鏈接: http://news.cntv.cn/china/20100604/10380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