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政府把知識產權提至戰略高度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知識產權工作的重要性日益提高。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的講話中強調,要實施激勵自主創新的各項政策,加大對產權特別是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改善對高新技術企業的信貸服務和融資環境,加快發展創業風險投資,營造有利于自主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的環境。
3月28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指出:“只有擁有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擁有自主的知識產權,才能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力,才能享有受人尊重的國際地位和尊嚴。必須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貫徹到現代化建設的各個方面,貫徹到各個產業、行業和地區,努力將我國建設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型國家。”
10月8日,溫家寶總理在《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建議的說明》中指出: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這是需要特別強調的問題。保護知識產權,對鼓勵自主創新、優化創新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有利于減少與國外的知識產權糾紛。要建立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加大保護知識產權的執法力度。
為全面加強知識產權工作,把知識產權的創造、保護和應用擺到事關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高度,2005年1月,國務院成立了以副總理吳儀為組長,國家知識產權局等20多個部門參加的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制定工作領導小組。6月30日,吳儀副總理主持召開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制定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正式啟動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制定工作。吳儀副總理在會議的講話中指出,制定國家知識產權戰略是當前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是積極應對知識產權國際規則變革的挑戰、維護我國國家利益和經濟安全的緊迫任務,有利于加快建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有利于增強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吳儀還強調,制定國家知識產權戰略要堅持政府主導,與國家相關發展戰略與規劃相協調,與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銜接相配套,統籌處理好若干重要關系,努力體現中國特色,做到與時俱進、求實創新。
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由綱要和專利戰略等20個專題構成,全部制定工作將在一年半的時間內完成。
3月1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蔣正華視察國家知識產權局,對知識產權工作予以充分肯定,同時指出,要通過知識產權工作推動我國創新能力的提升,加強對知識產權制度運用的研究,進一步加強和完善知識產權立法工作。
11月中旬,國務院開始對始于2004年8月的保護知識產權專項行動進行督察。此次督察由國家保護知識產權工作組辦公室牽頭,公安部、文化部、海關總署、國家工商總局、國家版權局、國家知識產權局等部門負責人帶隊,分七個小組采取明查暗訪、隨機抽查、直接訪談等方式,分別對包括北京、上海、天津等在內的15個重點地區開展了為期一個月的督察,將加強知識產權執法保護的要求落到了實處。
二、專利申請高速增長,各項工作穩步發展
2005年,國家知識產權局為進一步加強專利法制建設,開展了《專利法》第三次修改的前期研究工作,啟動了《審查指南》修改工作,出臺了《涉及公共健康問題的專利實施強制許可辦法》,為解決可能面臨的公共健康領域的專利實施強制許可問題提供了更完善的法律保障。
2005年,國家知識產權局共受理專利申請476,264件,比上年的353,807件,增長34.6%。2005年國家知識產權局共受理國際申請2,438件,共收到國際初步審查請求書446件,完成國際初步審查報告662件。截至2005年12月31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共受理專利申請2,761,189件,其中國內申請2,257,515件,國外申請503,674件,分別占總量的81.8%和18.2%。
2005年專利申請的特點是:(1)三種專利申請同比增長創18年來最高。三種專利申請在連續五年平均年增長20%以上的基礎上繼續高速增長,同比增長達到34.6%。(2)國內專利申請同比增長高于國外13個百分點。國內專利申請同比增長為37.4%,比國外的24.4%高13個百分點。(3)國內發明專利申請同比增長明顯高于國外。技術含量相對較高的發明專利申請,國內申請同比增長42.1%,比國外的24.1%高18個百分點,國內申請量93,485件,比國外的79,842件高17.1%。
2005年,國家知識產權局共授予專利權214,003件,比上年的190,238件,增長12.5%。其中國內專利授權171,619件,比上年的151,328件,增長13.4%;國外專利授權42,384件,比上年的38,910件,增長8.9%。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國家知識產權局授權專利總量為1,469,502件,其中國內1,264,887件,國外204,615件,分別占總量的86.1%和13.9%。
2005年國家知識產權局受理復審請求3,230件,比2004年增加462件,增長16.7%。其中,涉及對審查部門駁回發明專利申請決定不服的復審請求和對發明專利權的撤銷請求審查決定不服的復審請求3,202件,占當年請求總量的99.13%;全年復審請求審理結案1,576件。截至2005年底正在審理的復審請求案件為4,215件。全年受理無效宣告請求2,087件,比2004年增加183件,增長9.6%。全年無效宣告請求審理結案1,643件。至2005年底正在審理的無效宣告請求案件為2,261件。
2005年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知識產權局共受理專利侵權糾紛1,313件,其他專利糾紛案件284件。查處假冒他人專利案件362件,查處冒充專利案件2,808件。全年共出動28,522人次,檢查商業場所10,660個,檢查商品8,918,943件,向公安部門移送案件15件,接受其他部門移交案件23件,與其他部門協作執法1,534次。
2005年,國家知識產權局收到集成電路布圖設計登記申請269件,比上年的244件,增長10.2%。予以登記公告并發出證書263件,比上年的205件,增長28.3%。截至2005年12月31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共收到集成電路布圖設計登記申請963件,予以登記公告并發出證書846件。
三、商標保護進展顯著,專項行動成果進一步鞏固
2005年,我國的商標注冊申請量繼續保持大幅增長,各類商標申請總量達83.8萬件,比2004年的76.2萬件增長7.6萬件,增幅達10%。其中,商標注冊申請量繼2002年、2003年、2004年先后突破30萬件、40萬件和50萬件后又突破60萬件,達66.4萬件,比2004年的58.8萬件增長7.6萬件,增幅達13%。中國的各類商標申請總量和商標注冊申請量已連續四年居世界第一。中國的商標注冊申請累計總量已達422萬件。
2005年,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下稱“商標局”)共受理商品和服務商標申請664,017件,其中國外申請首次超過7萬件,達到70,635件(其中馬德里商標國際注冊領土延伸申請18,469件),增幅達17%,占總申請量的10.63%。
商標局受理續展商標申請28,956件,受理異議商標申請15,107件,受理變更商標申請52,499件,受理轉讓商標申請51,645件,受理注銷、撤銷商標申請6,007件,受理商標使用許可合同備案申請16,678件。
商標局共審查商標注冊申請312,031件,核準注冊商標258,532件,辦理變更注冊商標39,991件,辦理轉讓注冊商標37,169件,辦理續展注冊商標24,346件,注銷、撤銷注冊商標42,094件,辦理商標異議裁定2,699件,辦理商標使用許可合同備案13,490件。
2005年,商標局和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評審委員會(下稱“商標評審委員會”)先后依法認定馳名商標177件,其中商標局在商標管理案件中認定136件,在商標異議案件中認定15件(包括1件為馬德里商標國際注冊異議案件),商標評審委員會在商標爭議案件中認定26件;中國企業商標計166件(其中香港特別行政區企業2家),外國企業商標計11件。
商標評審委員會全年共收到商標評審申請11,228件,其中駁回商標注冊復審申請8,753件,占總申請量的77.96%;撤銷注冊商標復審申請276件,占總申請量的2.46%;商標異議復審申請935件,占總申請量的8.33%;商標爭議裁定申請1,264件,占總申請量的11.25%。全年,商標評審委員會共審理商標評審案件4,594件。其中,審理駁回商標注冊復審申請和撤銷注冊商標復審申請4,050件,占總審理量的88%;審理商標異議復審申請和商標爭議裁定申請544件,占總審理量的12%。全年應訴法院一審案件171件,二審案件86件。
全國各級工商行政管理機關進一步加大行政執法力度,嚴厲查處了一大批危害人民生命安全、損害國家利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的商標大要案件。據統計,2005年全國各級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共查處各類商標違法案件49,412 件,其中涉外商標案件6,770件,比2004年的5,494件增加23.2%。其中,商標一般違法案件10,305件、商標侵權假冒案件39,107件,收繳和消除違法商標標識5,078.75萬件(套),收繳專門用于商標侵權的模具、印版等工具18,414件(套),沒收、銷毀侵權物品7,346.75噸,罰款3.42億元,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案件236件,涉嫌犯罪人員215人。
根據國務院保護知識產權專項行動的部署,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自2004年7月開始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保護注冊商標專用權專項行動。2005年共開展了四次集中整治行動,分別重點查處了侵犯食品和藥品商標案件、侵犯涉農商標案件、以企業名稱侵犯馳名商標權益案件以及侵犯農產品商標和地理標志案件,進一步鞏固了專項行動的成果。
四、監管宣傳有機結合,版權保護力度加大
2005年,國家版權局聯合相關部門開展了“打擊盜版光盤春季專項治理行動”、“打擊盜版音像制品專項治理行動”及“網絡侵權盜版專項治理行動”,在開展專項整治行動的同時,各級版權行政管理部門繼續加強日常的市場監管。
在為期四個月的國家版權局聯合公安部、信息產業部開展的打擊網絡侵權盜版專項行動中,截至2005年12月31日,各地版權部門在當地公安、電信主管部門的大力配合下,共查辦網絡侵權案件172件,沒收專門用于侵權盜版的服務器39臺,沒收非法所得3.2萬元,責令137家網站刪除侵權內容,對29家侵權網站予以總計78.9萬元的罰款處罰,移送司法機關涉嫌刑事犯罪案件18件。其中,查辦境外權利人及權利人組織舉報的案件14件,占28個重點案件的50%。
2005年全國各級版權行政管理部門共受理案件9,644件,結案9,380件,結案率為97%。其中處罰7,840起,調解1,174起,移送司法機關366起。共收繳各類盜版品1.07億件,其中查繳的盜版圖書1,908萬余冊,盜版期刊114萬余冊,盜版音像制品6,587萬余盤,盜版電子出版物1,301萬余盤,盜版軟件774萬余張,其他各類盜版品9萬余件。
2005年,版權保護宣傳工作繼續深入開展。2月,國家版權局聯合新聞出版總署、北京市人民政府舉辦了“守望我們的精神家園:國家版權局版權保護系列活動”,活動由“百名歌星反盜版演唱會”、“中國音像版權保護高峰論壇”等部分組成,并通過《中國音像反盜版宣言》。 3月至4月,為促使廣大青年樹立正確的版權保護意識,國家版權局聯合有關部門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拒絕盜版,從我做起——中學生版權保護主題教育”活動。
根據國務院保護知識產權領導小組和中美經貿工作領導小組的指示,國家版權局與信息產業部共同制訂了《互聯網著作權行政保護辦法》,該辦法于2005年4月30日頒布,5月30日正式實施。
為了使廣大權利人和公眾了解于2005年3月1日起實施的《著作權集體管理條例》的有關內容,加深對著作權集體管理制度的理解,國家版權局開展了大量宣傳普及工作,同時在2005年年底完成了音樂著作權協會重新登記的審批工作,以及中國音像著作權集體管理協會的審批,并不斷推進文字著作權協會等集體管理組織的籌建工作。
中國政府繼續加強對版權貿易工作的指導,各級版權行政管理部門通過多種工作形式促進版權貿易的深入開展。2005年,全國各出版社共引進圖書版權9,382項,全國通過出版社輸出圖書版權1,434項,輸出量為近年來最多。
五、執法能力不斷提高,海關保護成效顯著
2005年,中國海關圍繞“完善制度、加強合作、提高能力、擴大成效”這一工作重點,進一步加強了知識產權海關保護的力度,取得了顯著成效。
2005年海關總署公布了包括《對當事人無法查清的侵犯知識產權貨物予以收繳的公告》等在內的規章制度,解決了一系列海關執法疑難問題。為了進一步減輕權利人申請海關保護時的負擔,簡化權利人申請海關保護的手續,海關總署組織權利人代表召開了海關知識產權保護總擔保制度研討會,并形成了初步的規章草案。
1995年建立的知識產權海關保護中央備案制度歷經十年的發展,在2005年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截至2005年底,海關總署知識產權備案庫內有效備案數量達到6,307件,全年提交新申請備案1,610份,經審查核準備案1,469份。
為了有效遏制侵權貨物進出口,不斷加強國際交流,2005年海關總署和各國海關在情報交換、執法培訓、執法經驗和人員交流等方面進行了富有成效的合作。海關總署與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國家知識產權局等其它執法機構建立了良好的橫向合作機制。同時,為了使海關執法資源與知識產權權利人信息資源有機結合,海關加強了同企業界的交流與對話,有效降低潛在侵權行為的發生,引導企業樹立知識產權意識。
為適應外貿形勢發展對海關知識產權執法提出的要求,海關通過多渠道收集情報信息,強化風險管理意識,研究進出口侵權手法的新變化,事先確定查驗重點,注重報關資料、報關單據審核與現場查驗工作的緊密結合,廣泛采用X光機等先進檢查設備,提高了海關查獲侵權貨物的能力和效率。2005年,海關對進出口侵權貨物打擊的準確性進一步得到提高。
2005年,全國海關共查獲侵權案件1,210起,案值人民幣9,978萬元,案件數量較去年增長19%,案值增長18.5%。其中侵犯商標權案件1,106起、專利權案件37起、著作權案件67起;進口侵權案件51起、出口侵權案件1,159起。侵權貨物中服裝鞋帽居首位,機電產品和輕工產品緊隨其后,與往年相比主要侵權產品構成沒有變化。
案件主要涉及國內外知名品牌,在國內品牌方面,寧波、上海兩海關全年共查獲侵犯“蝴蝶”牌商標專用權縫紉機8,600余臺,案值人民幣180余萬元;上海海關查獲侵犯“海爾”商標專用權電視機2,040臺,價值人民幣約120萬元;福州海關全年共查獲12,575臺涉嫌侵犯“tiger”商標汽油發電機,案值409.3萬元人民幣;廈門、南京、合肥等海關查獲侵犯中國糧油食品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多項商標專用權貨物50余萬元等;在國際品牌方面,全國海關多次查獲侵犯NIKE、Adidas、NOKIA商標權的貨物,2005年7月,廈門海關查獲某公司出口120噸假冒“ARIEL(碧浪)”洗衣粉案,11月,南京海關查獲一起侵犯15個國際知名商標的案件,涉案物品包括服裝、打火機等在內共計324箱。
在海關嚴密監控和有效監管下,往年大量查獲的侵犯東方國際公司商標權貨物、中國糧油食品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商標權貨物、鉆石商標權系列產品、虎頭商標權電池、奧林匹克標志專有權貨物的現象, 在2005年大幅度減少。目前,有關企業尤其是從事加工貿易的企業的知識產權意識大大提高,很多企業在接受定牌加工訂單時都能主動查詢貨物的知識產權狀況,加強對定購方使用知識產權權限的審查,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無意識侵權情況的發生。
六、專項行動全面開展,音像市場日趨規范
2005年,各級文化行政部門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嚴厲打擊違法音像制品經營活動,整頓和規范音像市場秩序,取得了明顯的成效。據統計,2005年,全國文化行政部門共出動執法人員449萬多人次,收繳盜版音像制品1.36億余張,集中銷毀各類違法音像制品6,621萬多張(盤),音像市場秩序逐漸走向規范。
2005年,文化部督辦了一系列盜版音像制品大案要案,其中,在四川“4·15”盜版音像制品銷售網絡案中,破獲銷售網點10余個,收繳違法音像制品13余萬張,主要涉案人被檢察機關正式批捕;在浙江“8·25”盜版音像制品案件中,搗毀地下倉庫4個,收繳盜版音像制品42萬余張,4名犯罪嫌疑人被公安機關當場抓獲。
2005年,文化部積極組織開展了一系列保護知識產權專項行動,取得了顯著成果。1月12日,根據文化部和全國整規辦的統一部署,各地文化行政部門開展全國違法音像制品統一銷毀活動,集中銷毀6,335萬多張(盤)各類違法音像制品。
4月,文化部在北京、上海、重慶、長春、西安等十個城市組織開展了為期一個月的音像市場集中整治行動。6月中旬至9月中旬,組織開展了2005年度文化市場夏季督查行動,重點解決音像市場中非法進口音像制品和成系列、品牌化違法音像制品泛濫的問題。同期,在全國大中城市組織開展了嚴厲打擊盜版音像制品的專項行動。
8月1日,全國統一開通“12318”文化市場舉報電話,方便群眾的舉報和社會監督。10月下旬,根據中美第16次聯席會議精神,文化部參與部署開展了打擊網絡侵權盜版專項整治行動,重點打擊利用互聯網非法提供、傳播和下載違法影視音像節目的行為。
2005年,文化部針對重點地區、重點部位存在的突出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專項整治。6月1日,針對市場上大量出現的日本卡通及其他進口音像制品非法出版物,文化部及時下發了查繳通知,重點打擊出版發行單位違法違規出版發行進口音像制品的行為。同時,對 “金蘆”、“天龍映畫”等包含數十個甚至幾百個電影節目的一批系列違法音像制品進行了查繳部署。隨后,文化部連續發布了6期《違法音像制品查繳目錄》,公布了需要查處的違法音像制品特征,指導地方各級文化市場管理執法部門予以重點關注和收繳。
9月下旬,根據美國電影協會等行業組織的投訴, 文化部部署開展了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城市音像市場專項整治工作,重點清查在合法音像制品經營場所經營盜版國產暢銷影視劇、日本卡通片、韓國電視劇及美國影片,尤其是《神話》、《童夢奇緣》等國產影片以及《史密斯行動》、《星戰前傳3:西斯的反擊》、《絕密飛行》等美國影片的盜版音像制品的違法行為。
4月20日至4月26日,文化部和各地文化管理部門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以“保護知識產權,打擊侵權盜版”為主題的第七屆全國音像市場法制宣傳活動,普及知識產權法律法規,增強廣大消費者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
七、公安機關措施嚴密,大要案件逐一偵破
2005年,全國公安機關進一步改進工作方法,嚴密工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在有關部門組織開展的“打擊盜版音像制品專項行動”、“打擊侵權盜版違法犯罪活動區域性整治行動”等多項專門工作的指導下,對制黃販黃、侵權盜版違法犯罪活動予以有力打擊。全年,公安機關共破獲制黃販黃、侵權盜版案件3.6萬余起,抓獲涉案人員4.3萬余名,收繳非法光盤生產線17條。
各地公安機關通過加強出版物市場治安檢查、動員群眾舉報、強化執法合作等方式,成功破獲了一批制販淫穢、盜版出版物的大要案件。5月27日,湖北省武漢市公安機關破獲一起販賣淫穢光盤案,收繳淫穢光盤200余種1.4萬余張;6月20日,四川省公安廳成功打掉一個以成都為中心、輻射省內6地市的特大銷售盜版光盤團伙,摧毀盜版光盤儲存、銷售窩點15個,收繳盜版光盤16萬余張,抓獲違法犯罪人員20余名;7月18日,廣東省廣州市公安機關會同有關部門查處了新馬文化傳播公司包裝、發行非法音像制品案,現場收繳盜版光盤133.8萬余張,封存涉嫌侵權盜版的光盤487萬余張;8月,北京市公安機關會同文化出版部門打掉5個存放盜版光盤的窩點,收繳盜版音像制品15萬余張,抓獲犯罪嫌疑人4名;8月,福建省公安機關成功破獲美國畫家巴哈羅夫油畫作品被盜版案,抓獲犯罪嫌疑人5人,當場查獲復制的油畫作品1,453幅、畫冊6本。
通過繼續完善舉報獎勵制度,堅持公開和秘密相結合的有效方法,公安機關進一步提高了及時發現、準確打擊非法光盤生產犯罪活動的能力,2005年共查繳非法光盤生產線17條,使已查繳的非法光盤生產線總數達到217條。
2005年,公安部光盤生產源鑒定中心共受理鑒定申請116起,檢測涉嫌盜版的樣盤940種、1,575張,出具司法鑒定文書560份,為有關部門辦理侵權盜版案件提供了有力的依據。同時,針對合法光盤廠家進行侵權盜版活動日益突出的問題,公安部加大了與國家版權局、全國“掃黃打非”工作小組辦公室的溝通協作,及時通報情況,擬定工作對策,對重點光盤復制廠進行了調查。
八、制度和體系建設并舉,植物新品種保護日臻完善
2005年,農業部和國家林業局以增強農林科技和農林產品競爭力為目標,以提升自主品種權數量為核心,繼續加強植物新品種保護的宣傳培訓和執法工作,進一步完善管理體系與技術體系建設,植物新品種保護工作日臻完善。
2005年,農業部共受理品種權保護申請950件,授予品種權195件,分別比2004年增長29.3%和38.8%,其中國外企業和個人在華申請品種權共77件,是前5年外國申請總量的2.4倍。截至2005年底,申請保護品種涉及的屬、種范圍已增加到37個,申請總量與授權總量分別達到2,996件和698件。申請人區域分布已覆蓋到除西藏外的中國大陸所有省份及荷蘭、美國、韓國、日本、以色列、新西蘭、澳大利亞等7個國家。2005年,國家林業局共受理國內外品種權申請72件,與2004年相比翻了一番,授予品種權41件,使林業植物新品種權總數達到113個。
2005年5月20日,農業部發布了第六批農業植物新品種保護名錄,新增保護植物21個屬、種,包括:棉屬、亞麻、桑屬、芥菜型油菜、蠶豆、綠豆、豌豆、菜豆、豇豆、大蔥、西葫蘆、花椰菜、芹菜、胡蘿卜、白靈側耳、甜瓜、草莓、柱花草屬、花毛茛、華北八寶和雁來紅,使我國農業植物品種保護范圍擴大到62個屬、種。
為進一步提高植物新品種測試工作的標準化管理水平,農業部于2005年1月成立了全國植物新品種測試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同時,為了保障對新品種權申請審查授權工作的公正性,2005年6月改組成立了由行政、法律、技術等多方面人員構成第二屆農業新品種復審委員會。此外,分別在上海、杭州、濟南、公主嶺召開了新品種測試工作會議和測試技術現場交流以及培訓會議,提高了新品種測試技術水平。
為方便公眾及時了解農業植物新品種保護信息,加強政務公開,農業部于2005年7月正式開通了農業植物新品種保護網站http://www.cnpvp.cn。
2005年,國家林業局在建立健全植物新品種測試體系工作中取得重大進展。在已有1個測試中心、5個測試分中心、2個分子測定實驗室、3個專業測試站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有關省市已有設施資源和品種資源,結合氣候等環境因素,以及測試機構的布局,啟動建立月季專業測試站,同時啟動了月季、芍藥屬、桉 屬等16個屬(種)測試指南的制定和已知品種數據庫的建立工作。
2005年9月28日至30日,國家林業局植物新品種保護辦公室等單位在四川成都共同舉辦了中國花卉產業發展與知識產權保護國際論壇,來自全國各省(區、市)大型花卉企業、花卉協會、花卉行政管理部門,以及荷蘭、德國、日本、法國、新西蘭、以色列等國家的代表共100余人參加了論壇。
2005年,國家林業局對林業植物新品種保護網站進行了全面改版,增加了網上實時數據庫查詢功能,可對所有林業植物新品種權申請進行品種權申請快速檢索、品種權授權快速檢索、品種權法律狀態檢索,同時增加了授權品種展示欄目,植物新品種保護信息網絡建設得到進一步完善。
九、審判職能充分發揮,司法保護全面加強
2005年中國各級法院全面加強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工作,充分發揮各項審判職能,嚴厲制裁知識產權侵權犯罪行為。知識產權民事、行政、刑事案件受理數和審結數在總體上均持續增長,知識產權審判工作的質量和效率不斷提高,保護力度不斷加大。
2005年全國地方法院新收包括不正當競爭案件在內的一審、二審和再審知識產權民事案件16,583件,同比上升20.66%;審結16,453件,同比上升29.60%。新收一審案件13,424件,上升26%。其中,著作權案件6,096件,上升42.96%;專利權案件2,947件,上升15.61%;商標權案件1,782件,上升34.49%;不正當競爭案件1,303件,下降2.10%;技術合同案件636件,上升0.95%;植物新品種權案件156件,下降10.26%;其他知識產權案件504件,上升31.59%。審結一審案件13,393件,上升38.04%,結案訴訟標的總金額26.12億元,案均19.5萬元。新收二審案件3,114件,上升2.40%;審結3,016件,上升3.04%。新收再審案件45件,審結44件。
知識產權民事案件中侵權和權屬案件比例較高,在2005年一審新收案件中占89.02%。2005年審結的知識產權民事一審案件中,涉外、涉港澳臺案件449件,占3.35%,同比上升23.01%。其中,涉外案件268件,上升77.48%;涉港澳案件108件,下降2.70%;涉臺案件73件,上升25.86%。
人民法院認真履行對涉及專利、商標等授權案件和知識產權行政執法案件的司法復審職能,依法規范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政。2005年全國地方法院新收一審知識產權行政案件575件,同比上升9.32%;審結576件,同比上升4.92%。其中,新收專利案件335件,下降11.14%;商標案件209件,上升48.23%;著作權案件31件,上升287.50%。
在知識產權的刑事司法保護方面,2005年全國地方法院共受理涉及知識產權侵權的一審犯罪案件3,567件,同比上升28.36%。其中,侵犯知識產權犯罪案件524件,上升35.40%;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犯罪案件1,117件,上升16.48%;非法經營犯罪案件1,926件,上升34.40%。審結涉及知識產權侵權的犯罪案件3,529件,同比上升28.28%。其中,侵犯知識產權犯罪案件505件,生效判決人數741人;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犯罪案件1,121件,生效判決人數1,942人;非法經營犯罪案件1,903件,生效判決人數2,653人。
為合理配置知識產權司法資源,最高人民法院在2005年指定了福建泉州、浙江金華、江蘇南通3個中級法院作為專利糾紛案件的一審法院,指定甘肅酒泉、武威、張掖3個中級法院作為植物新品種糾紛案件的一審法院。截至2005年底,全國具有專利、植物新品種和集成電路布圖設計一審案件管轄權的中級法院分別達到51個、37個和43個。最高人民法院還批準了一些大城市的部分基層法院受理除專利、植物新品種和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案件以外的第一審知識產權民事糾紛案件。截至2005年底,全國共有15個基層法院取得了知識產權案件管轄權。
為彰顯中國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的形象,最高人民法院在2005年決定,今后全國法院專門從事知識產權審判的業務庭可以對外同時使用“知識產權審判庭”的稱謂。
十、國際交流日益頻繁,合作共贏協調發展
2005年中國加強了與秘魯和蒙古兩國在知識產權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并分別與兩國政府簽署了知識產權合作協議。6月2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原局長王景川與秘魯外交部副部長萊卡羅斯分別代表兩國政府簽署了《中國和秘魯兩國政府知識產權合作協議》,雙方今后將就科技、經貿和文化領域中涉及的知識產權問題、兩國知識產權立法發展情況以及有關程序和解決方案的實務信息等方面進行交流。11月28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田力普與來訪的蒙古國知識產權局局長欣巴特·納姆吉分別代表兩國政府共同簽署了《中國與蒙古國政府知識產權合作協議》。
2005年9月24日至10月3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副局長李玉光率中國代表團出席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第四十一屆成員國大會。代表團由外交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國家版權局、國家知識產權局、駐日內瓦代表團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知識產權署組成。代表團積極參與了發展議程、專利法常設委員會和版權常設委員會的未來工作、商標法外交會議、IPC聯盟相關事宜、PCT聯盟相關事宜等重要問題的討論。
9月5日至9日,由國家知識產權局承辦的“中國—東盟知識產權研討會”在北京召開,其間,來自東盟10個成員國以及中國知識產權領域的80多位代表就知識產權法律制度的建設、知識產權獲得與管理、知識產權保護與經濟發展、知識產權信息傳播與利用以及知識產權人才隊伍建設等共同關注的議題進行了深入交流與討論。
12月4日至8日,國家知識產權局與歐洲專利局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了合作二十周年座談會,同時召開了兩局第十六次混委會會議,并簽署了2006年雙邊合作紀要,在人員培訓、自動化建設、專利文獻交流、國際培訓活動等方面加強了合作。
11月8日至10日,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在北京聯合舉辦了“戰略性利用商標促進經濟暨農村發展”國際研討會,來自世界知識產權組織、29個國家和地區、我國有關部門的代表和專家共180余人參加了會議。
9月18日至24日,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局長王眾孚率領中國知識產權代表團對泰國進行正式訪問。
4月18日至26日和11月28日至12月3日,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局長安青虎分別出席了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商標、工業品外觀設計和地理標志法律常委會第十四次和第十五次會議,就《商標法》條約的修改內容進行了討論。
5月23日至26日,國家版權局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在杭州共同組織召開了“亞太地區關于版權政策戰略和促進版權相關產業發展研討會”,來自17個國家的80多名代表參加了會議。會議的成功舉辦得到了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高度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