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服務“智能生態”,國家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平臺——
在山東,檢索預警功能為魯花集團避免上千萬元被“山寨”的損失;在重慶,大數據分析功能為地方知識產權管理部門提供決策支撐……國家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平臺(下稱平臺)正式上線半年來,憑借其數據整合能力和信息服務能力,收獲諸多好評。
“我們按照‘規范有序、安全可靠’的建設要求,在國家知識產權公共服務網的基礎上,進一步匯聚專利、商標、地理標志、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四類知識產權數據,開發建設權屬信息查詢、權利人圖譜分析查詢等‘好使管用’的功能模塊,提升創新主體和社會公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共服務司有關負責人介紹,平臺以“一網通辦、數據融通、系統集成”為建設理念,致力于打造知識產權領域信息共享的數據樞紐、央地業務協同的服務載體、服務全鏈條的應用中心,其落地運行標志著知識產權信息化、智能化基礎設施建設邁上了新臺階。
一網通辦,提升服務效率
“一個平臺就能搞定從申請到繳費的全流程,效率比過去高太多了!”重慶一家科技企業負責人提到的變化,正是平臺“一網通辦”功能的縮影。
點進平臺官網的“業務辦理”一欄,“專利”“商標”“地理標志”“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四大標簽一目了然。平臺將這四類業務的線上服務入口進行了整合。其中,專利業務辦理系統服務范圍涵蓋申請、受理、初審、實審、復審、無效等全流程環節,今年以來,用戶訪問量已超4000萬人次;商標網上服務系統訪問量達5000余萬人次,馬德里商標國際注冊申請也能“足不出戶”辦理;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申請系統實現從申請到用標的“一站式”服務,上線半年以來已辦理業務5000多筆;集成電路布圖設計電子申請平臺可提供登記、繳費等網上辦理服務。
除在線辦理外,平臺還在每一項業務欄中設置了“辦事指南”,為用戶詳細介紹各類業務的辦理流程和準備材料,讓“零基礎”的用戶也能輕松上手。更貼心的是,平臺還通過“好差評”功能模塊將服務優化的“指揮棒”交到用戶手中——在線辦完業務后,用戶可直接提交服務優化建議或具體業務需求,從實際使用者的角度幫助平臺迭代升級,推動“高效辦成一件事”。
一站供給,賦能創新發展
平臺以知識產權審查結果數據為“算料”,匯集專利、商標、地理標志、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四類知識產權審查結果數據,并建立定期同步更新機制,確保數據的權威性與準確性。其中,平臺集成的知識產權檢索分析、公布公告等多個信息服務功能模塊,已成為助力企業精準研發創新、強化市場競爭力的“利器”。
通過平臺檢索分析,煙臺中寵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及時掌握了競爭對手研發動向,同時結合自身技術布局短板,進而重新規劃研發路線,構建起更加完善的專利保護網。“得益于平臺精準的數據與分析,我們的研發成本降低了約200萬元,研發周期縮短了近20%。”該企業負責人表示。
平臺“一站供給”的數據資源不僅可以幫助企業“造血”,更能為其“救急”。
“對方起訴我公司生產的新能源電動車涉嫌專利侵權,索賠30萬元。”不久前,客戶婁某向濟南一家知識產權服務機構求助。該機構工作人員第一時間登錄平臺,使用檢索分析功能,僅用30分鐘就鎖定關鍵對比文件。隨后婁某提交了無效宣告請求,涉案專利被宣告無效,婁某的企業成功化解難題。
而這并非個例。在食用油行業,魯花集團曾因“影子品牌”的相似包裝和名稱蒙受損失,其法務團隊依托平臺,在2024年下半年捕捉到37條近似商標線索,提交20余件商標異議申請,挽回潛在損失超千萬元。“以‘事后打假’變‘源頭截流’,如同為品牌裝上了‘智能防護網’。”魯花集團法務部門負責人這樣比喻。
“過去我們收集區域內重點產業專利布局數據一般需要3個到5個工作日,如今通過平臺產業專利分析模塊,僅需1個工作日即可完成基礎數據篩選,并生成包含技術分布、主要申請人、熱點領域的可視化報告,大幅提升了項目前期分析效率。”提起平臺的便利性,中新(重慶)知識產權研究院有限公司(下稱中新研究院)工作人員贊不絕口。
無論是企業研發中的專利情報獲取,還是品牌保護中的商標監測,或是有關部門的產業數據研判,平臺都以“數據全面、權威性高、服務便捷”的特性,有力推動了知識產權信息的順暢流通與高效運用。
一網統管,構建協同生態
“我們想和高校合作研發健康飲食技術,卻不知道從哪里找渠道。”重慶蔓味商業運營有限公司是一家小微企業,曾因知識產權信息獲取渠道有限卡在創新“第一步”。中新研究院依托平臺,為其快速定位50余件健康飲食領域相關專利,并協助對接專利權人,推動專利轉化落地。這背后,是平臺地方服務機構協同管理模塊發揮的作用——基層知識產權服務機構可通過平臺入口直接訪問重慶知識產權大數據聯盟等地方特色專題庫,實現國家與地方服務資源的“雙向流動”。
此外,圍繞知識產權全鏈條需求,平臺通過搭建代理管理、考務服務、保護協同、司法聯動等多類子系統與功能模塊,打破地域壁壘、打通數據斷點、理順協同機制。尤其在司法查控功能模塊,平臺與最高人民法院相關系統實現“總對總”業務協同,各級人民法院可通過線上渠道,實時查詢當事人擁有的專利權、商標權情況,在線發起凍結、解凍等查控業務請求。這一應用不僅實現了知識產權綜合管理的“一網統管”,更推動政府部門、服務機構、創新主體形成了聯動高效的協同生態。
“過去是‘企業圍著窗口轉’,現在是‘數據圍著企業轉’。”一位基層知識產權服務機構工作人員評價,平臺把政務服務做成算法服務,“讓創新要素像自來水一樣即開即用”。
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共服務司有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平臺將持續深化數據整合與智能應用,推動知識產權服務從便捷辦理向精準賦能升級,助力更多創新主體在全球化競爭中把握先機。隨著平臺功能的不斷豐富與優化,一個更加開放、協同、智能的知識產權公共服務體系正加速形成,為推動知識產權強國建設、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黃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