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首次排名全球第一!近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發布2025年全球百強創新集群排名,中國擁有全球百強創新集群24個,數量連續第三年位居全球第一,證明了中國在科技創新方面的迅速發展進步,標志著中國創新生態體系建設取得重大突破。
據悉,2025年全球創新指數首次將“風險資本交易量”納入全球百強創新集群的評價指標,這一調整的背后反映了全球創新評價體系從“科研投入導向”向“市場價值導向”轉變。這一變化不僅重塑了全球創新集群的競爭格局,更凸顯了科技成果轉化與市場價值實現的重要性。
激發創新價值
WIPO在百強創新集群評價中引入“風險資本交易量”作為考量指標,意味著鼓勵創新集群更加關注市場需求,以市場為導向進行科研創新,加速場景驅動的科技成果轉化,形成“科研—產業—市場”的良性循環。“以往,全球百強創新集群以《專利合作條約》(PCT)提交的國際專利申請量、科學論文發表量作為核心指標進行評估,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創新的活躍度,但難以體現技術成果的商業化能力。將‘風險資本交易量’納入評估體系,可以更加全面地評估創新集群的創新實力和經濟價值。”同濟大學上海國際知識產權學院教授單曉光向中國知識產權報記者介紹。
風險資本活動在激活創新生態、提升創新體系效能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風險資本是連接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的‘橋梁’。”上海大學知識產權學院院長袁真富表示,風險資本活動集中反映了創新集群將創新成果產業化和資本化的能力,這將促使創新集群的注意力從學術研究轉向創新創業,從專利申請轉向專利運營,更加關注如何構建一個更具活力的初創企業生態體系、如何營造一個更具吸引力的風險投資“軟環境”。
過去,創新評價可能更側重于科研學術成果,而如今,市場對創新的反饋和認可變得至關重要。“科技論文是為了破解科學研究的難題,專利是創新成果走向市場的保護手段,風險資本投資是創新成果市場化的重要途徑,三項指標代表了從前端到中端再到末端的創新鏈條的有機結合,反映出全球創新生態對新領域、新產業、新技術市場化運用的重視。”單曉光表示。
打造創新生態
中國全球百強創新集群數量和單個集群排名“雙登頂”背后,離不開知識產權對于創新生態的支撐。“數字經濟、信息通信、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的出現和發展掀起了全球創新熱潮,而諸如此類的新興產業恰恰是知識產權‘富礦’。”單曉光表示,我國創新主體正在積極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契機,力爭成為相關產業的重要參與者甚至開拓者,為我國創新發展奠定了穩固的基礎。但與此同時,也應當清楚地認識到,我國在基礎研究、生物醫藥、精密機械等方面的創新實力尚需進一步增強,需要更多對資本有吸引力、對市場有影響力的創新成果產出。
在創新集群的生態系統中,企業作為最活躍的“細胞”,需要構建知識產權與資本深度融合的創新體系,才能更好地激活創新價值。“企業要根據市場需求進行創新,確保產品能高效適配應用場景。同時,創新集群中的優勢企業可以牽頭成立創新聯合體,針對產業共性問題集中力量開展技術攻關。”袁真富建議,企業應當進一步完善職務發明獎酬體系,通過物質獎勵和精神激勵相結合的方式,激發發明人的創新熱情;通過構建成果轉化的利益分配機制,激勵發明人的轉化動力。多措并舉將知識產權真正從受保護的法律資產轉變為支持企業業務發展、貫穿創新全過程、融入企業全組織的戰略資產和競爭工具。
當知識產權與風險資本形成良性互動,創新生態系統將會迸發出巨大的動能,開辟出一條從創新走向創業的廣闊“通途”。相信未來,隨著中國創新集群數量的持續增加和質量的不斷提升,中國從“知識產權大國”向“知識產權強國”的步伐將會邁得更加堅定平穩,也將為全球創新發展貢獻更多的“中國智慧”。(趙振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