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撬動策源力 轉化賦能產業興——西北工業大學以“三項改革”促進知識產權轉化運用
科技研發在于“專”,市場之道在于“用”。如何通過一種有效機制讓“專”的優勢和“用”的能力統一起來,是推動科技成果加快轉變為現實生產力的關鍵核心。
自2021年起,西北工業大學(下稱西工大)持續探索深化“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技術轉移人才評價和職稱評定制度”“橫向科研項目結余經費出資科技成果轉化”等三項改革任務,高質量融入陜西省“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讓創新策源能力深度賦能產業發展。
“我們團隊致力于薄膜鉑電阻研發。通過專利作價入股方式成立的西安礪芯慧感科技有限公司(下稱礪芯慧感),已經成功實現薄膜鉑電阻系列電阻的量產,生產成本相較國外同等產品降低20%,非常有市場競爭力。”談及團隊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西工大機電學院、空天微納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師羅劍深有感觸。
羅劍說:“高校的科技研發往往是定制研發、定向供給,失敗了接著干就行。一旦研發產品進入市場,就得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高校研發產品如果競爭失敗,可能導致國有資產流失,這是制約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積極性的主要‘障礙’。”
薄膜鉑電阻系列產品主要應用于汽車電子、工業設備、能源化工等產業領域,擁有廣闊的應用場景。面對“令人心動”的市場,西工大推行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建立了知識產權全流程貫通管理體系,這給了羅劍團隊“大膽闖”的底氣。
“作為‘三項改革’之一,學校制定出臺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辦法、盡職免責管理辦法,明確轉化前的職務科技成果只在知識產權管理臺賬進行登記,不納入國有資產管理信息系統,不納入國有資產審計和清產核資范圍,為的就是幫助成果轉化‘風險免責’,變‘不敢轉’為‘積極轉’。”西工大國家大學科技園有關負責人介紹,學校開展有組織的科技成果轉化,協助科研團隊量身定制轉化方式,實施市場化運作。
“為了‘手把手’支持我們這些‘市場小白’,學校確立以科技園為主體,統籌管理知識產權、成果轉化項目及作價投資所形成的股權,實現職務科技成果從知識產權形態到股權形態的全流程貫通式管理,保障科研人員將精力集中在科技研發上。”羅劍說。
依托政策支持,羅劍團隊僅用時一個月,便走完了審批、評估、專利出資到位等流程。如今,在“技術之專”與“市場之能”的各司其責、有機協同下,成立剛滿兩年的礪芯慧感已經實現盈虧平衡。
“三項改革”之二,是建立技術轉移人才評價和職稱評定制度,完善以知識產權轉化成效為導向的評價機制。西工大修訂專業技術職務評審辦法,將知識產權的轉化效益作為重要評價標準;增設科技成果轉化職稱系列,圍繞知識產權轉化運用設置6項代表性成果,要求滿足一項即可申報科技成果轉化系列高級職稱,進一步提升了高校教師實施科技成果轉化的“獲得感”。
“三項改革”之三,是探索橫向科研項目結余出資科技成果轉化,形成“知識產權+現金”入股的投資組合。西工大設立“產業發展專項基金”,允許將橫向結余經費出資給學校知識產權作價入股的企業,并將90%的股權收益獎勵給科研人員,讓科研人員和企業真正成為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共同體”。
如今,西工大已經實現超300件專利作價6.3億元,新增成果轉化參股企業70余家,獲得科技成果轉化收益超32億元。學校科技成果轉化有力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孵化出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8家、省市重點產業鏈龍頭企業12家,有力支撐鑄造更多“國之重器”。
“西工大將持續以全面創新改革為引領,胸懷‘國之大者’,圍繞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等,大力推進以知識產權為重要載體的科技成果轉化,讓創新更加‘接地氣’,讓隊伍更加‘有活力’,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西工大力量。”西工大有關負責人表示。(李楊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