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兩片葉子”激活一方山水——湖南省桑植縣探索地理標志興農
“有一個地方白茶飄香,那里的人們熱情善良……”這是湖南省張家界市桑植縣民歌《我的桑植》中的歌詞。“桑植白茶”作為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在政策驅動下,品牌知名度持續提升,2024年帶動全縣11萬名茶產業從業人員增收。
除了桑植白茶外,獲準注冊為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的“桑植粽葉”同樣實現產銷兩旺,帶動2.3萬農戶6萬多農民就業。兩片“小葉子”變身致富“金葉子”,成為桑植縣探索地理標志興農的生動寫照。近年來,桑植縣通過打造“一盤棋”特色產業格局、構建“一張網”協同保護機制、完善“全鏈條”服務體系建設,用地理標志賦能綠水青山,打造特色鮮明的地理標志品牌,助推桑植鄉村振興事業高質量發展,其相關做法入選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第三批典型案例。
桑植縣相關負責人調研白茶產業發展情況。桑植縣市場監督管理局供圖
桑植縣地處武陵山脈腹地、澧水之源。依托獨特的自然資源,桑植縣大力發展茶葉、粽葉、蜂蜜、油茶等特色產業,地理標志工作成為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
桑植縣堅持高位推動,將地理標志工作納入地方發展規劃,研究出臺《桑植縣開展知識產權強縣工作三年行動實施方案》《桑植縣創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示范區工作實施方案》,加強地理標志使用管理、質量監督和宣傳推廣等,打造“一盤棋”特色產業格局。
桑植縣堅持“管”“服”并舉,將地理標志專用標志使用行為納入“雙隨機、一公開”檢查計劃,不斷規范專用標志印制、使用與管理。該縣還構建地理標志協同保護機制,推動桑植縣市場監督管理局與桑植縣人民法院、桑植縣人民檢察院簽訂《關于加強知識產權協同保護框架協議》。2024年以來,桑植縣與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鶴峰縣、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順縣、張家界市永定區簽訂跨區域知識產權合作保護協議,強化跨地域聯合執法,依法查處地理標志侵權案件,完成多件地理標志維權援助案件。桑植縣還通過設立商標品牌指導站,開展地理標志、商標法律法規及業務培訓,提高生產經營主體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指導被侵權企業開展維權工作。
為了讓更多農戶嘗到地理標志帶來的甜頭,桑植縣通過土地流轉、資金入股、收益分紅、參與勞務等多種形式,不斷完善“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地理標志興農機制。
一系列政策措施下,桑植縣地理標志興農成效逐漸顯現,育出茶葉、粽葉兩片“金葉子”。
好山好水出好茶,桑植白茶歷史悠久,口感細膩甘醇。2019年,“桑植白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被核準注冊后,桑植縣嚴格執行品牌、質量、標準、包裝、宣傳“五統一”管理機制,通過標準化管理、動態化監管,打造特色“金字招牌”。此外,桑植縣延長白茶產業鏈,拓展產業增收空間,成立了白茶產業發展研究院,推動與湖南省茶業研究所、湖南農業大學合作,開展關于白茶儲存和甜度提升等科研攻關。2024年,全縣茶葉基地面積達7.95萬畝,年產量5860噸,產值7.32億元,帶動全縣11萬名茶產業從業人員增收,其中覆蓋已脫貧戶9200戶3.5萬人。
桑植縣粽葉資源豐富、品質優良。2021年,“桑植粽葉”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核準注冊。張家界康華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康華實業)是桑植縣的一家專注于收購、加工粽葉的龍頭企業,也是獲準使用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的企業。“公司通過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指導桑植縣多個村鎮成立粽葉專業合作社等舉措,有效帶動當地農戶種植粽葉。”康華實業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公司在桑植縣36個村發展人工種植粽葉產業,帶動9000多戶家庭增收致富。
“接下來,桑植縣將繼續深入實施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致力于創建國家級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示范區,不斷強化知識產權執法保護,提高知識產權轉化運用效率,以知識產權為引擎,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桑植縣市場監督管理局負責人表示。(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