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專利法實施四十周年之際
時代浪潮奔涌,我國專利制度的建立與完善恰似其中最為澎湃的激流,推動著創新的浪花不斷向前。1985年4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伴隨改革開放的鏗鏘步伐正式實施,中國專利制度正式運行,開啟了以法治力量激勵創新的黃金時代。40年來,這部承載創新基因的法律在神州大地上書寫下提升創新能力、促進科技進步的壯麗篇章,構建起法治保障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璀璨圖景。
創新是改革開放的主旋律。專利法為激勵創新而生,通過界定創新成果產權,為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提供了法律基礎,對創新要素的流轉起到關鍵作用,成為激勵創新的重要制度保障。
自誕生起,專利法就帶著鮮明的中國特色。同一部法律中囊括了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三種專利,采用司法保護和行政保護并行的“雙軌制”保護模式……將產生于西方的專利制度有機融入我國社會主義法治框架,專利法既吸收國際經驗又結合國情進行本土化改造,在保護強度、實施效率、社會效益間取得平衡。
善于自我完善、自我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鮮明品格。在專利法的四次修改中,從確立“促進科學技術進步”目標,到加入“提高創新能力”表述,再到著重強調“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時代要求,體現了立法宗旨的動態演進;從不斷強化專利權效力、提高專利授權標準、強化權利應用,到建立懲罰性賠償制度、專利開放許可制度、藥品專利權期限補償制度,專利制度不斷完善,有效地回應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需求。在立法層面,我國專利制度已經進入世界先進的專利制度行列,為促進專利轉化運用、提升國家科技創新能力提供新的助力。
40年風雨兼程,專利制度在激勵和保護創新方面取得了一份“高分答卷”。2023年底,我國成為世界上首個國內有效發明專利數量突破400萬件的國家。截至2024年底,我國國內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97.8萬件,知識產權保護社會滿意度上升到82.36分,全社會創新創造活力持續迸發,創新成果的不斷涌現為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了有力支撐。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我國創新力排名已躍居第11位,擁有的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數量連續兩年位居世界第一。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專利制度的激勵下,我國企業作為創新主體地位不斷增強,專利產業化率持續提高。截至2024年底,我國國內擁有有效發明專利的企業達到49.7萬家,擁有有效發明專利超過350萬件,占國內有效發明專利總量的73.7%;我國企業發明專利產業化率達到53.3%,有力帶動全國專利產業化率水平提升。
“四十而不惑”,回望專利法實施的40年,我們已經探索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知識產權發展之路。我國專利制度用40年的時間,走過了發達國家幾百年的發展道路。站在新的起點上,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交匯激蕩,專利制度正以更具前瞻性的法治供給回應時代命題——進一步加強知識產權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不負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