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知識產權服務走基層、助力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為主題的2022年“知識產權服務萬里行”活動開展已有半年。半年來,在國家知識產權局的統籌協調和各地方局的部署落實下,各地圍繞活動重點任務,聚焦創新主體迫切需求,整合知識產權服務資源,有序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活動共計843次,在促進知識產權高質量創造、高標準保護、高效益運用方面取得階段性成效,為開創知識產權強國建設新局面提供了有力支撐。
助力創新 破解“卡脖子”難題
創新是企業發展的靈魂,在知識產權服務支持企業創新發展行動方面,各地積極推廣實施《專利導航指南》系列國家標準,鼓勵引導高校、科研院所、知識產權服務機構和重點企業等開展專利導航工作,助力破解“卡脖子”問題。
山東省知識產權事業發展中心以促進“十強產業”提升,服務“十大創新”“十大擴需求”為目標,組織開展2022年山東省專利導航工作,力求打造一批可復制、可借鑒、可推廣的專利導航樣板項目。上海市知識產權局主辦上海市專利導航評審工作,共有59家單位參評,其中40家單位被評定為上海市級專利導航項目,總支持資金達1200萬元。河北、貴州、陜西、青海、寧夏等地也紛紛圍繞關鍵核心技術組織實施產業規劃類及企業運營類專利導航項目,促進專利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
北京、山西、遼寧、福建、江西、云南等地積極開展“知識產權入企服務”活動,深入調研企業實際需求,協調優質服務資源,切實為企業紓困解難。吉林、上海、河南、廣西、重慶、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等還針對特色企業組織開展了“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調研和對接服務活動,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圍繞核心技術研發開展專利布局,以高水平知識產權服務支撐企業創新全鏈條。
促進轉化 收獲真金白銀
如何讓創新成果盡快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是大多數創新型企業重點關注的問題。在“知識產權服務萬里行”活動中,為了進一步以知識產權服務促進轉移轉化,各地多措并舉促進知識產權、金融資源與產業發展有效融合,各類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
在四川成都舉行的“天府知識產權峰會·知識產權市場化運營”活動中,7個專利技術交易項目實現現場簽約,交易總金額達2.4億元。在上海首屆高價值專利運營大賽上,50萬元的現金獎勵池吸引了不少科技型企業的參與。大賽通過專利運營推動專利技術的產業運用,促進了一批專利技術開展開放許可。遼寧丹東探索開展專利專項許可工作,依托遼東學院、遼寧機電學院開展試點任務,擬征集實施開放許可專利207件……
活動中,各地知識產權有關部門不僅積極引導專利技術供需對接,還為創新主體和金融機構牽線搭橋,通過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幫助企業化“專利”為“紅利”。
“感謝市局同志們的貼心服務,幫助我們用3件發明專利成功獲得2500萬元貸款,解了企業燃眉之急,也讓我們切實感受到自主知識產權的價值。”濮陽班德路化學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該公司是一家生產增粘樹脂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由于缺少固定資產做抵押,曾一度陷入資金困境。濮陽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知識產權局)了解情況后,積極聯動銀行及專業評估機構為企業提供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全過程、全流程指導服務,成功盤活企業資源。“今年以來我們已實現銷售收入1.68億元,其中僅專利產品收入就達1.5億元。”該負責人說。
據統計,在今年“知識產權服務萬里行”活動期間,各地共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入園惠企”活動27項、銀企對接活動23項,切實幫助企業化“無形資產”為“真金白銀”,有力支撐了企業高質量創新發展。
規范行風 營造良好環境
有序發展知識產權服務業是促進知識產權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規范行風是促進行業健康發展的基本保障。在知識產權服務業加強行風建設行動方面,各地深入推進知識產權代理行業“藍天”專項整治行動,加大專項整治行動政策宣講,發布規范專利、商標申請行為倡議書,引導規范知識產權服務業秩序,為營造良好的知識產權服務業發展環境打下基礎。
一方面,各地大力宣傳優秀代理機構和代理師誠實守信、服務創新的典型案例,積極弘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如上海組織開展“服務創新為企業賦能”優秀案例征集活動,集中宣傳知識產權服務新業態新模式及優秀服務案例,促進知識產權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面,持續加大對各類違法代理行為打擊力度,切實加強對平臺型知識產權服務機構的綜合治理,全面加強知識產權代理從業人員監管,引導代理機構增強紅線意識、樹立底線思維。
活動期間,國家知識產權局還完成了對河北、江蘇、湖南、四川等專利代理信用評價管理試點省份的信用信息采集工作,并評出專利代理機構、專利代理師信用等級,進一步完善專利代理信用監管機制。
下一步,國家知識產權局將進一步加強對各地“知識產權服務萬里行”活動的指導和支持,引導各地結合實際做好供需對接,促進知識產權服務資源互聯共享;進一步加強對知識產權服務業集聚區、知識產權服務出口基地的重點指導和支持,提高知識產權服務工作成效;進一步加強宣傳推廣,擴大活動傳播度和影響力,提升“知識產權服務萬里行”活動的實效性和滿意度。(本報記者 黃佾 通訊員 馬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