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歷史的見證,是人民智慧的象征,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沉淀的精神瑰寶。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路上,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堅定文化自信、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下稱《意見》),進一步明確了到2025年和2035年的發展目標,對健全非遺保護傳承體系、提高非遺保護傳承水平、加大非遺傳播普及力度等提出了明確要求。
“《意見》從堅定文化自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全局和戰略高度,明確提出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非遺保護的總體目標和主要任務,是做好新時代非遺保護工作的綱領性文件。”文化和旅游部相關負責人答記者問時指出。
完善制度助保護
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在神州大地孕育了無數文化瑰寶,截至目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已達1557項;42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相關名錄名冊,居世界第一。
在經濟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這些“舊”文化能夠不失傳,反而得以煥發新的生機,離不開完善的頂層設計。2005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逐步形成有中國特色的非遺保護制度;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正式實施;“十三五”期間,新增地方性保護條例37部。這些年來,我國非遺保護水平持續提升,非遺保護法律法規體系日趨健全,一批珍貴、瀕危和具有重要價值的非遺得到有效保護,社會廣泛參與、人人保護傳承的生動局面初步形成。
“近年來,我國在健全非遺保護頂層設計方面已經取得了不少成績,但從實際情況來看,相關制度還有進一步完善的空間。”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李順德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意見》提出要研究修改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還提出要綜合運用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地理標志等多種手段,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保護,這些都為下一步優化非遺保護頂層設計指明了方向。
同時,李順德指出,非遺在傳承和發展過程中,會涉及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地理標志、商業秘密等多種知識產權,這些權利受不同類別的法律規制,而我國現行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主要側重于行政保護,在非遺權利獲取和惠益分享等私權保護上還存在一定欠缺。《意見》提出完善政策法規,將進一步加強非遺權利保護。“在進一步完善非遺保護政策法規的同時,還需要結合非遺保護對知識產權相關法律法規加以完善,以建立更加完善的保護體系。”李順德說。
推動傳承助發展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越來越多人意識到非遺蘊藏的獨特文化價值和巨大市場潛力,嘗試在傳承發揚非遺中推動地方經濟發展。中山大學教授宋俊華日前公開撰文指出,將非遺融入國家區域性發展、鄉村振興等戰略,是對非遺作為社會經濟發展重要資源和動力作用的充分發揮。
近年來,許多貧困地區大力振興傳統工藝,創新非遺藝術表現方式,挖掘非遺資源發展旅游業,實現脫貧致富;一些傳統工藝企業將老祖宗流傳下來的優秀技藝發揚光大、優化改善,不僅振興傳統工藝,還實現更大發展;在國家重大戰略中,各地紛紛結合實際情況,加強非遺保護傳承,向世界傳揚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這些有益經驗都被《意見》吸收采納。在“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一章中,《意見》提出,要加強非遺分類保護,將非遺融入國家重大戰略,促進非遺合理利用,加強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脫貧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其中,《意見》提出,推動中藥炮制及其他傳統工藝在現代生活中廣泛應用,支持符合條件的傳統醫藥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依法取得醫師資格。在李順德看來,這些尤其讓人欣慰:“《意見》為優化立法、發展傳統醫藥提出可行性建議,如能有效落實,將有利于進一步推動非遺的保護、傳承與發展,發揮非遺造福民生的作用。”
2015年,中國科學家屠呦呦憑借青蒿素成果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一偉大發明最初正是從古代中醫藥典籍中發現的線索。許多“老字號”在傳承古老非遺的基礎上,像屠呦呦一樣積極創新研發,不僅讓自身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也讓古方精髓更好地造福人民健康。如日前“大火”的老字號企業片仔癀藥業,依托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漳州片仔癀制作技藝”而發展,在原料藥、中藥制劑組合物等方面擁有大量核心發明專利,還以“片仔癀”技藝為基礎研發了一系列化妝品、保健品,并構建了完善的專利布局,年研發費用約1億元。有特色、有傳承、有創新、有保護,用產品力拓市場,讓片仔癀藥業發展勢頭強勁。
“經過20余年的努力,如今,我國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已經進入一個注重成果利用的新階段。”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建水紫陶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田靜,對非遺技藝助力脫貧攻堅的重要作用深有感觸。2008年,田靜開始通過培訓的方式向建水縣的貧困村民傳授非遺技藝。“掌握這門技藝后,當地村民就業平均年收入可達4萬元左右,自主創業年收入可達8萬元左右。”經過多年實踐,該縣從事建水紫陶相關工作人員已從最初幾百人,達到現在的3萬余人。非遺技藝的保護與傳承,為帶動村民致富貢獻了極大的力量。
“非遺的保護與傳承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希望《意見》發布后能盡快得到落實。作為傳承人,我將盡我所能將我掌握的非遺技藝傳承下去。大國非遺,未來已來!”田靜說。
(黃 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