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作為全國科教大省,在科教資源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如何打通從實驗室到市場的“最后一公里”,湖北不曾停止探索的步伐。日前,湖北省首家“高校專利產業化基地”在武漢岱家山知識產權科創小鎮成立,助推高校專利成果快速走向市場。
“高校作為高價值專利的原始性創新重要基地,已成為先進技術的‘孵化器’。”湖北省知識產權局局長彭泉表示,湖北省有120多所高校,聚集著一批重點實驗室、技術中心。打造高校專利產業化基地,就是搭建專利轉移轉化服務平臺,將高校專利尤其是有價值的專利輸送到平臺上,幫助科研成果買賣雙方獲得有效信息,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
創新成果有了更多“走進”市場的機會,這對于湖北省許多高校而言,無疑是一個利好的消息。在此次活動上,武漢理工大學高校國家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笑容滿滿。“去年,我校何大平教授團隊持相關專利在園區創辦企業,其產品已廣泛應用于航天航空、電子信息、新能源等領域。基地的成立,將為我校專利成果轉化搭建更加便捷的平臺。”該負責人表示,該中心已與岱家山孵化器和加速器簽約,將為岱家山知識產權科創小鎮內的中小微企業提供知識產權檢索、分析、導航等服務內容,為專利轉化“惠企興業”服務工程提供重要支撐。
“岱家山孵化器和加速器現已成立技術服務部門和知識產權服務部門,設立服務專員,通過專利轉移轉化服務平臺和成熟的孵化服務體系,能夠實現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的科技成果轉化,保障高校專利技術信息與企業對稱和順暢,形成良性的高校專利成果轉移轉化循環機制。”活動現場,岱家山知識產權科創小鎮相關負責人介紹。
實際上,喚醒“沉睡專利”,是岱家山知識產權科創小鎮自建設以來一直在努力探索的方向。2020年,岱家山知識產權科創小鎮啟動了高新技術企業倍增工程,通過重儲備、重意識、重創新、重市場、重日常、重持續等“六重”模式,力爭三年內實現高新技術企業倍增,推動專利成果實現價值變現。
截至目前,岱家山知識產權科創小鎮已建成“眾創空間+大學生創業苗圃+科技企業孵化器+科技企業加速器”創業孵化鏈條載體,服務200余家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去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20家,為武漢疫后重振貢獻了一份力量。(柳 鵬)
采訪感言
對于初創企業或創業者來說,知識產權的創造、運用、保護、管理是較復雜的事情,而岱家山知識產權科創小鎮的專業服務機構和人員提供的指導和貼心服務為他們解決了后顧之憂。相信在這樣濃厚的知識產權氛圍下,更多中小企業將獲得源源不斷的創新活力與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