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兩到三年的實踐,互聯網法院已成為國際社會了解、認識我國互聯網法治建設的重要窗口。”中國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李少平23日說。
2017年8月以來,中國先后在杭州、北京、廣州設立互聯網法院。截至2020年8月31日,互聯網法院共受理涉外案件2487件,審結2320件,標的額2.4億元人民幣,涉及跨國知識產權保護、跨境電子商務、國際域名爭端處理等多種類型。
“審理了一批在國際互聯網領域具有首案示范效應的案件,有效提升了我國在依法治網方面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李少平說。
其中,杭州互聯網法院成功審理“小豬佩奇著作權跨國糾紛案”,引發國內外廣泛關注。北京互聯網法院探索完善涉外案件協議管轄審查標準,防止個別電商平臺通過管轄協議排除和限制中國消費者合法權利。廣州互聯網法院合理擴張解釋“實際聯系原則”,將相關國際域名權屬糾紛納入管轄,提升中國在國際域名爭議解決領域的話語權。
近日,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擴展區域方案》指出,支持杭州互聯網法院發揮在數字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中的服務和保障作用,健全完善訴訟、仲裁、調解有機銜接的國際商事多元糾紛化解機制。“這為我院下一步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與平臺。”杭州互聯網法院院長杜前說。
“2019年,我院上線首個跨港澳在線糾紛多元化解平臺,匯聚大灣區59個調解機構、1131位調解員,成功調處糾紛23775件,并依法確認香港籍調解員化解跨境糾紛的效力。”廣州互聯網法院院長張春和表示,下一步他們將探索建立互聯網司法應用推廣機制。(記者 張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