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下稱音著協)獲悉,2018年度音著協許可總收入突破3億元,達到3.16億元,比2017年增長約46.23%,再創歷史新高。(最終數據以協會2018年年報數據為準)其中,廣播權許可收入約3750萬元,表演權許可收入約8982萬元,復制權許可收入約1094萬元,信息網絡傳播權許可收入約1.69億元,海外協會轉來許可收入約824萬元。與此同時,在過去的一年,音著協在版權保護方面也加大力度,成效顯著。
收入創新高
音著協有關負責人介紹,復制權業務方面,2018年此類業務總體規模有約26%的增長。除錄音錄像制品方面許可金額仍然表現出一定的下降趨勢外,其他方面均有較大增長。音樂類圖書的著作權許可金額達到327萬元,較去年增長140余萬元。在教科書法定許可方面,2018年5月協會與遼海出版社簽約,至此全國范圍內9家出版涉音樂類教材的單位全部與協會簽署了合作協議。影視、廣告類音樂著作權許可方面,2018年許可總額約450萬元,較去年增長了約167萬元。
表演權業務方面,2018年此類業務總體規模有約27%的增長。現場表演方面,演出市場著作權許可收費平穩增長,且更加規范,收費金額約1000萬元,較前一年增長33%。背景音樂方面,以主題公園等為新增重點,繼續按照“公證-訴訟-宣傳”的思路開展工作,但是由于存在音樂服務公司的競爭,且公開場所多改為播放海外音樂而導致公證取證難度越來越大、訴訟判賠金額仍然普遍偏低、媒體宣傳還不能遍地開花等困難,2018年業績與前一年相比基本持平,但新獲得許可的客戶有所增加。
廣播權業務方面,由于今年央視、央廣、國際臺3臺合并,付款時間相應調整延后,因此導致統計中廣播權收入較去年有所下降,但是業務覆蓋面實際上是增長的。2018年,協會廣播權工作主要有:經過多輪談判,分別達成了與廣播、電視版權委員會的2016年至2020年度付酬增長方案;全力推進對侵權臺的訴訟;強化對廣電行業的服務,增加行業間互動。截至2018年12月31日,協會已完成簽約、續約電視臺48家、電臺66家,共計114家,較上一年增加了5家。但是受到使用費增長談判的影響,各臺簽約年度參差不齊。
信息網絡傳播權業務(新媒體業務)方面,2018年協會網絡音樂許可收入實現了非常大的增長,較前一年增長金額約1億元,增幅約147%。增長的關鍵點是協會和騰訊音樂的重新簽約。該協議的重新簽定經歷了近一年的投訴、訴訟、談判,過程十分艱難,其間得到了國家版權管理部門、海外協會、會員等多方支持,最終全面解決了其旗下各音樂平臺的詞曲著作權許可付費問題,使用費增長顯著。
保護再發力
針對網絡侵權行為,音著協積極采取向行政機關、運營平臺投訴的維權方式,均起到一定效果。上述負責人介紹,2018年7月和11月,協會先后兩次向版權管理部門投訴9個網絡平臺,合計投訴侵權歌曲共計95首。2018度協會在蘋果商店進行維權投訴的APP約110家,與侵權使用者和蘋果APP商店往來的郵件約1250封,下架APP數量約40個。協會在安卓平臺商店投訴維權的APP共10家,與侵權使用者和安卓平臺商店往來的郵件約150封,下架APP數量1個。
與此同時,音著協還提起了多起民事訴訟。據了解,2018年音著協辦理維權案件244件,分別處于待立案、已立案和已結案等不同階段。“訴訟維權不是協會工作的常態,而是突破許可難點、打開局面的有力手段。”上述負責人表示,實踐中,協會主要是立足許可實際,通過抓典型案件,積極維護音樂著作權人權益,為協會許可業務鋪路。通過有選擇有效率的維權訴訟,一方面可以實現對公眾的普法宣傳,另一方面可以矯正侵權商家的不正確思想觀念,進而影響相關行業的同類使用者,為許可業務的推廣拓展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撐,最終實現引導使用者和社會公眾知法守法、尊重版權的效果。(本報記者 侯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