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產權與美國經濟:2016更新版》研究報告述評
【編者按】 2016年9月,美國商務部經濟和統計管理局(ESA)、美國專利商標局(USPTO)聯合發布了《知識產權與美國經濟:2016更新版》研究報告,對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對美國經濟的影響進行了研究。這是繼2012年《知識產權與美國經濟:產業聚焦》報告后,美國發布的第二份以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對經濟的貢獻為視角,全面評估知識產權制度對美國經濟總體影響的研究報告。報告指出,2014年美國共有81個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創造產值6.6萬億美元,對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貢獻率達38.2%。知識產權密集型行業直接提供的就業崗位2790萬個,占全部就業崗位的18.2%。本期信息速遞對該報告進行概述,并提出該報告對我國的啟示。
當前,發達國家為抓住全球范圍內技術大變革的機遇,建立起適應產業革命的新的競爭優勢,更加注重發揮知識產權對經濟發展的引領作用。在此背景下,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進入人們的視野。2016年9月,美國商務部經濟和統計管理局(ESA)、美國專利商標局(USPTO)聯合發布了《知識產權與美國經濟:2016更新版》(下稱“2016年報告”)研究報告,對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對美國經濟的影響進行了研究。這是繼2012年《知識產權與美國經濟:產業聚焦》報告后,美國發布的第二份以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對經濟的貢獻為視角,全面評估知識產權制度對美國經濟總體影響的研究報告。
一、報告內容概述
2016年報告指出,知識經濟和全球化時代,知識產權在現代經濟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成為美國經濟主要的、不可或缺并持續壯大的一部分。未來美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必須依賴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2016年報告運用美國專利商標局和國家統計局的官方數據,確定了美國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并分析了上述產業對美國經濟的影響。
(一)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的認定
美國2012年報告認為人均知識產權擁有量高于所有產業平均水平的產業是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2016年報告仍沿用2012年的定義,將數據考查范圍擴展到2009-2013年,共認定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81個。以下為不同類型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的具體組成:
1. 專利密集型產業
2016年報告在收集、整理了2009-2013年相關數據后,計算北美產業分類系統(NAICS)下各產業的專利密集度,具體計算公式為:某產業專利密集度=專利總數/從業人員數。最終,定義專利密集度高于所有產業平均水平(46.20)的25個產業為專利密集型產業。上述產業及其專利密集度見表1:
由表1可知,2012年認定的專利密集型產業幾乎都出現在2019-2013年數據認定的專利密集型產業中,唯一的例外是“樹脂、合成橡膠及人造纖維”,沒有出現在此次名單中。但就整體而言,專利密集型產業名單變化不大。
2. 商標密集型產業
商標密集型產業采用三種方法:一是計算商標密集度,高于樣本平均值的產業為商標密集型產業;二是2009-2013年注冊商標最多的50家公司,其所處的產業為商標密集型產業;三是隨機抽樣,任意抽出了2013年注冊的194326件中的300件,整理出每一個產業的商標登記注冊數,計算各產業商標登記注冊數的均值及標準差,最后定義商標密集型產業為商標注冊數大于均值加兩個標準差的產業。依照上述三種方法,最終確定66個商標密集型產業如下表所示:
3. 版權密集型產業
版權密集型產業的方法也是建立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關于測量基于版權的產業的經濟貢獻”的基礎之上,即創造和生產版權相關產品的產業。最終確定13個版權密集型產業如表3所示:
整體而言,在所有81個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中,商標密集型產業占絕大多數,達到66個。不同類型的知識和產權密集型產業間存在交集,有15個產業同時為專利和商標密集型產業,8個產業同時為商標和版權密集型產業。此外,也有部分產業只屬于某一類型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如有43個產業只屬于商標密集型產業、10個產業只屬于專利密集型產業、5個產業只屬于版權密集型產業。
(二)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對經濟的貢獻
1. 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對GDP貢獻
與2010年相比,2014年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創造的產值和占GDP的比重均有大幅度的提升。2014年,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創造產值為6.6萬億美元,比較2010年的5.06萬億美元,增長了1.5萬億美元,增幅為29.4%。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也從2010年的34.8%上升到2014年的38.2%。其中,商標密集型產業創造產值從2010年的4.5萬億增長到6.1萬億,占GDP比重從2010年的30.8%上升為34.9%;專利密集型產業創造產值從2010年的7630億增長到8810億,但占GDP比重從2010年的5.4%下降為5.1%;版權密集型產業占GDP比重從2010年的4.4%上升到5.5%,具體見圖1:
2. 知識產權收入
2012年報告中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的認定,主要是產業內人均知識產權擁有量,缺乏對知識產權產生的收益的考量。用收益來界定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比較難,考慮到知識產權的無形性特征,很難區分哪部分收益是由知識產權直接創造的。較為合理的方式為,確定產業內與知識產權相關的所有收益,包括所有可衡量的和不可衡量的與知識產權相關的收益,進而計算知識產權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從而確定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
表4呈現的是北美產業分類體系中,擁有知識產權相關收益的28個產業。其中6個產業(表4字體加粗部分)知識產權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超過28個產業平均值(11.3%)。在所有28個產業中,共有15個產業也位列之前被認定的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人均知識產權擁有量方法)。
對與知識產權相關的收入進一步劃分,2012年,28個產業產生知識產權許可收入,共1152億美元。其中“電影及視頻業”知識產權許可費用位列第一,達到416億美元,“有線電視和其他訂閱節目”、“非金融無形資產租賃業”位列二、三位。上述三個產業知識產權許可收入占到所有產業知識產權許可總額的78%,占到所有28個產業總收入的50.7%。
根據人均知識產權擁有量認定的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在美國的進出口貿易中占據重要的份額。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總的商品出口額從2010年的7750億萬美元上升到2014年的8420億美元。但是,非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的出口額保持快速增長趨勢,這導致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貨物出口額占總出口額的比重從2010年的60%下降到2014年的52%。2014年,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商品進口額為13910億美元,與2010年相比沒有變化,但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商品進口額占總進口額的比重,從2010年的69.9%下降到2014年的59.3%。
(三)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對美國就業的貢獻
1. 就業機會
2014年,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直接創造就業機會2790萬個,間接創造就業機會1760萬個,總共創造就業機會4550萬個,占美國就業總量的30%。具體到不同類型的知識產權,商標密集型產業提供的就業機會數量最多,從2010年的2260萬個就業機會上升到2014年的2370萬個就業機會。版權密集型產業提供的就業機會,從2010年的510萬個上升到2014年的560萬個;專利密集型產業提供的就業機會,從2010年的380萬個提升到2014年的390萬個。在81個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中,23個產業在多類別中均上榜,如“媒體和影音設備制造”,既是專利密集型產業也是商標密集型產業。上述23個產業共提供就業機會550萬個。
在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中,自主創業實現就業達到240萬,占到就業總量的8.5%。與之相反,在非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中,自主創業占就業總量的比例,從2010年的8.8%下降到2014年的7.2%。具體就業分布見圖3:
圖4反映了過去25年,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就業的增長情況。1990年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就業人數與2010年人數相差不大,20世紀90年代就業率出現大幅度增長,但在21世紀前10年,就業率大幅度降低。從2010年開始,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的就業有所回升。2010年到2014年,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的就業率增長了6%,這很大程度上歸功于商標密集型產業和版權密集型產業就業。金融危機后,專利密集型產業就業有小規模的提升,這也反映出專利密集型產業大多為制造業。2010年至2014年,在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創造的就業機會增長的同時,非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提供的就業機會增長的速度略快,高出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2%。這使得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提供的就業機會在社會總就業中的比率,從1990年21%,到2000年的20.6%,2010年的18.8%下降到2014年的18.2%。
2. 薪資水平
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提供的薪資明顯高于非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2014年,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平均周薪達到1312美元,比非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的平均周薪896美元,高出46%。其中,專利和版權密集型產業的薪資增長幅度更快,分別為74%和90%。在三種類型知識產權中,版權密集型產業薪資最高,商標密集型產業最低,但均高于非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
3. 教育程度
2010年,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和非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就業人員教育程度存在較大差距,但在2015年這一差距逐漸消失。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中擁有本科學位的人員比重從2010年的42.4%下降到2015年的39.8%;而在非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擁有本科學位人員的比重從34.2%上升到38.9%。具體到三種類型知識產權,商標密集型產業中,具有本科以上學歷人員比重為36.6(2010年這一比重為38.8%);版權密集型產業中,具有本科以上學歷人員比重為66.4%(2010年這一比重為61.2%);專利密集型產業中比重為41.7%(2010年為38.7%)。整體而言,版權密集型產業文化水平最高,有20.7%具有研究生以上學歷,僅有1.6%只具備高中學歷。專利密集型產業本科以上人員比例最低,為41.7%,但仍高于非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
二、報告對我國的啟示
2016年報告,再一次有力地論證了知識產權是推動經濟增長的關鍵力量,為美國制定、推動知識產權創造和運用政策提供了良好的基礎,這對我國也具有積極啟示。
(一)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揭示了知識產權與經濟增長的內在聯系,表明了知識產權對于經濟增長的促進、引領作用
針對知識產權與經濟增長之間相互關系的爭論由來已久。學者們量化知識產權保護強度,測度了知識產權對經濟的影響,卻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結論。上述領域還存在一系列具有深刻的理論內涵和豐富現實意義的問題值得我們深入探討:知識產權對于經濟發展是否存在正面刺激效用?相關效用在不同的產業環境、經濟背景下是否存在差異?在當今世界經濟政治格局深刻變革和國際知識產權競爭日趨激烈的大背景下,知識產權能力如何影響國際經濟新秩序的構建?上述問題的研究,對于挖掘我國經濟增長新的動力,實現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美國2012和2016年報告,將知識產權與產業緊密聯系,并有力論證了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是推動經濟增長的關鍵力量,這為我們研究知識產權對經濟的貢獻提供了基于產業的新視角。只有深刻理解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對于我國未來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快速增長的驅動效應,才能在此基礎上營造有效的制度環境,進而推動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升級,實現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二)發展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有利于促進知識產權產業化進程,推動知識產權強國建設
在過去的30年間,我國的知識產權工作發展迅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我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知識產權大國。與此同時,高質量、高價值、高效益的知識產權不足,知識產權轉化運用不夠,知識產權保護與社會期待仍有差距等問題仍然存在。面對國際經濟深度變革、產業轉型步伐加快、科技創新日新月異、知識產權國際制度不斷完善等新形勢,都迫切需要通過加快建設知識產權強國來應對挑戰。建設知識產權強國,既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我國知識產權事業發展的必然選擇。知識產權強國應當具備制度建設完善、創造能力領先、產業發展先進、環境治理優良四個基本特征。其中,產業發展先進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的發展。知識產權的產業化是知識產權制度價值目標的實現路徑。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是以專利、商標和版權為核心內容,以實現經濟和社會效益為目標,依靠專業服務和質量管理而形成的系列化、品牌化的先進產業。在知識產權強國中,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大,在外貿出口中的占有率高,對勞動就業的提供率大。因此,需要對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的培育、發展開展專題性研究,不斷完善知識產權制度環境,加強知識產權政策手段的引領扶持作用,促進我國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和企業競爭力的提升。
(三)構建符合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發展要求的知識產權保護環境及服務體系
現代產業發展以創新為核心,擁有知識產權的數量、質量和運用知識產權的能力、水平成為現代產業競爭能力的核心要素。當前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已經成為發達國家經濟支柱,發達國家正在采取各種措施推動產業升級,形成多元化的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對于我國而言,發展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要優化知識產權保護環境,為其發展提供有力支撐。要加強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產業公地”建設。現階段,建議選取國民經濟發展的先導產業,依托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構建一批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聚集區。同時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結合區域特色,建立一批區域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集聚區。政府結合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聚集發展特點,綜合運用教育、稅收、金融、補貼、知識產權、政府采購等政策,調整產業公地內結構布局,完善產業鏈。政府應在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集聚區,配套建立知識產權服務業集聚區。通過一系列的政策激勵和優惠措施,完善知識產權集群服務體系,形成包括代理服務、信息檢索、軟件研發、預警分析、價值評估、交易、融資、戰略研究、法律援助、宣傳培訓在內的知識產權服務鏈,為企業知識產權運用構建一站式的知識產權服務平臺。(同濟大學知識產權學院漆蘇 供稿)
本文僅代表研究基地專家觀點,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