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經歷美國反傾銷反補貼調查的中國光伏產業,近日再墜“冰窟”。9月6日,歐盟委員會發布公告,對中國光伏電池發起反傾銷調查。這是中國歷史上涉案金額最大的貿易爭端,涉案金額超過200億美元,折合人民幣近1300億元。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理事長石定寰表示,一旦傾銷成立,影響將相當大,國內很多企業面臨的不僅是虧損,更可能是“滅頂之災”。
“災難”是否會來襲,尚需觀察。但針對我國光伏產業的發展現狀,業界專家普遍認為,我國光伏產業應從生產向研發轉變,從制造向創造轉變。如果沒有創新,沒有自主知識產權,光伏產品必將陷入低價競爭的怪圈,國內的光伏產業就沒有出路。
調查帶來壓力
在過去一年中,低迷不振的光伏產業,被冠以“寒冬、暗夜、低谷”等字眼。就在光伏產業頭上“朝陽行業”光環逐步褪色時,歐美針對中國光伏產品的調查,再度引發了人們對中國光伏產業前景的擔憂。
“這次反傾銷調查是國內光伏制造業的成本下降速度遠高于國外同行業者的預期,加之歐洲光伏支持政策縮緊,造成國內外同行業企業競爭加劇引起的。而且,由于國內光伏產業近幾年多了不少規模小、技術水平低、創新能力不足、競爭力不強的中小企業。一些企業在技術競爭方面不具備優勢,低價競銷成為其常規戰略,這容易給國外提起反傾銷以口實,也是國外提起反傾銷的一個誘因。”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儲能專業委員會研究員李雷說,“如果此次反傾銷調查成立,必定會使一些規模小、實力不強、沒有核心技術的企業破產倒閉,而技術實力強、規模大、創新能力強的企業則要做好戰略整合準備。”
與此前美國對華“雙反”調查不同,由于歐洲是中國光伏組件的最大出口地,去年中國光伏產品有60%輸往歐洲,歐洲市場對于中國光伏產業的意義非比尋常。甚至有人預測稱,如果歐盟對中國光伏產品征收高額的反傾銷稅,有可能導致六成左右的中國光伏企業倒閉。
創新謀求發展
反省自身,歐盟對我國光伏組件實施反傾銷調查,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國光伏產業創新能力的不足。
“總的來說,由于技術水平的原因,我國企業在大宗成套光伏設備制造等方面,目前還沒有形成規模和競爭力,這是影響我國光伏產業長遠、健康、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障礙,必須引起重視。當我國勞動力成本競爭優勢下降后,未來全球光伏企業比的就是核心技術帶來的成本降低。”李雷說。
9月10日,記者在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檢索與服務系統中檢索發現,目前,我國與光伏有關的3種專利申請中,實用新型專利申請占比達60%,外觀設計專利申請占比達26.66%,而發明專利申請占比僅為13.33%。由此不難看出,雖然在專利申請量上我國光伏企業占據優勢,但硬實力卻有待加強。
“要改變現狀,我國的光伏企業需加大在成套設備研發方面的投入,形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避免受制于人。”李雷說,我們要加快推動制定多晶硅等產品和光伏系統相關標準建設,積極參與制定國際標準。同時,我國企業要加強國內同行業企業之間的專利合作和技術交流,進行專利的交叉許可;要積極組織專利戰略聯盟,以聯盟為框架,團隊協作,阻擋國外企業的專利進攻,改變受制于人的現狀。只有這樣,才能拯救籠罩在反傾銷調查陰影下的中國光伏產業。(本報記者 李 群)
(編輯:秦韻)